刘景祚,原名刘天庆,无棣县佘家镇王家庄人,1913年农历6月9日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兄弟四个,景祚排行老三,一个妹妹,全家20口人,仅有十亩盐碱地,主要依靠父兄给盐园子运盐挣钱糊口。
刘景祚自幼勤奋好学,1922年在邻村石家庙上小学,1926年考入无棣县立第一高小,1928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省第四中学(习称惠民中学),1932年毕业先后在本县门家道口、程家庄任小学教员3年多。
刘景祚为人正直,性格刚强,嫉恶如仇。在高小读书时,几个封建地主子弟看不起乡下学生,仗势欺人,喊出了“拿乡孙”的口号,刘景祚对此非常气愤,与关荣亭、马皋田、王玉岭(李援)等同学组织起乡下学生对他们进行了斗争,大长了乡下学生的志气。在惠民中学读书期间,有一次,他在家休假,见到盐园子盐警刘天云对盐民态度非常蛮横,动不动就要打骂,群众对他恨之入骨,但敢怒不敢言,刘景祚不畏强暴,寻机将刘天云怒打一顿,为群众出了一口气,此事至今在当地仍被传为佳话。
在教学中刘景祚忠于职守,治学严谨,他在认真教好各门课的同时,还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平时在生活上关心爱护,尤其是对出身穷苦人家的学生,经常解囊相助。因此,深受学生及家长的尊敬和拥戴。
1936年12月,由石景芳、关星甫等人发起,组织了“友谊读书会”,刘景祚与王玉岭(李援)、刘天喜(刘青林)等进步知识青年积极参加了这个组织,并带头献书,集资买书。在“友谊读书会”里,刘景祚认真阅读进步书刊,受到了马列主义和抗日救国道理的教育,进一步认识到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与黑暗,提高了阶级觉悟,产生了革命的思想。同时,他还动员其他知识青年参加,很快,这些青年都成为“友谊读书会”中的骨干。
1937年夏,刘景祚由李援介绍加入了共产党。入党后,与李援、刘青林等党员建立起中共石庙村党支部,刘景祚任组织委员,秘密开展了抗日宣传活动。1937年10月,参加了石景芳、徐尚武、张荣亭等创建的“无棣县民众抗日游击大队”,曾作过动员地方民团罗宝炎部参加抗日救国的工作。1938年2月,中共鲁北特委组织领导的“三十一游击支队”攻克无棣城后,刘景祚毅然用家中卖盐的300元钱购买了一支匣枪,参加了“三十一游击支队”。担任过“三十一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崔耀南的警卫员兼突击队指导员,多次机智勇敢地保卫了机关首长的安全。
1938年5月,国民党鲁北保安司令刘景良进攻乐陵、庆云时,刘景祚随从李启华在乐陵县工作,在东辛店与刘景良部遭遇并被扣押,后经“三十一支队”出面交涉,并在有进步思想的乐陵县长牟宜之的帮助下获得释放。
1938年7月,特委派刘景祚到冀鲁豫省委党校学习1个月,结业后被分配到东光县开辟工作,与石景芳一起创建起中共东光县工委,后又改建为县委,刘景祚任东光县工委、县委第一任书记。11月,又调任德平县委书记。刘景祚在东光、德平任职期间,按照特委的部署,集中精力抓党的组织建设和抗日宣传、动员工作。他作风朴实,联系群众,为建立和发展东光、德平两县党的组织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39年底,刘景祚调离德平到临邑县任县委书记。为开辟临邑县党的工作,动员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他东奔西走,到各村找地下党组织联系,扩大抗日宣传,组建抗日武装力量。1940年春季的一天,刘景祚到临邑城西十二里庄参加会议,遇上从十二里庄出来的伪军,伪军认出刘景祚后立即开枪射击,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刘景祚于临德公路上中弹牺牲,时年仅27岁。
他牺牲后,二地委在临邑县莱家为其举行了追悼大会,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含泪悼念这位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
▍内容来源:枣乡英烈谱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