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原所长

著名物理化学家

我国高能化学激光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分子反应动力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张存浩同志

因病医治无效

于7月12日13时8分逝世

享年96岁

滨州无棣籍院士张存浩逝世,享年96岁!

新中国成立初期

张存浩排除万难回到祖国

一生中为满足国家需求

多次改变科研方向

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

01

张存浩出生于天津一个书香世家

籍贯为滨州无棣

1948年

20岁的张存浩踏出国门,赴美留学

当他刚刚获得

密西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

朝鲜战争爆发了

张存浩毅然放弃

国外优渥的科研条件和高薪工作

回到当时条件还十分艰苦的祖国

滨州无棣籍院士张存浩逝世,享年96岁!

△张存浩(右一)与父母及家人合影

回到祖国后

张存浩来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正式开始了他报效祖国的科研人生

20世纪50年代初

我国石油供应十分短缺

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

为解决国家急需

张存浩和合作者在短时间内研制出

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

高效熔铁催化剂

滨州无棣籍院士张存浩逝世,享年96岁!

△张存浩(左一)在实验室进行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实验。

20世纪50年代末

在紧张的国际形势下

张存浩又转入火箭推进剂领域研究

他和合作者

不顾毒性和爆炸危险,大量实验

最终提出了

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

1960年,世界第一台

红宝石激光器问世后

激光成为国际研究热点

为了国家战略需要

张存浩再次“转行”

与一大批中青年科学家一起

着手研制研发化学激光器

滨州无棣籍院士张存浩逝世,享年96岁!

△张存浩(后排右二)和化学激光团队部分成员

02

1985年

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

放电引发的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

1992年,团队研制出

我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

为推动我国化学激光领域的快速发展

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存浩回忆自己的科研生涯几十年的时间他的科研经历了三次“转行”他的心中总有一束光在牵引着他那束光就是国家需求

每次“转行”他都竭尽全力,做到尽善尽美

2014年,张存浩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说,从青年时代起自己最大的科研人生理想就是报国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滨州无棣籍院士张存浩逝世,享年96岁!

——新闻链接——

张存浩对家乡无棣一往情深

多次返乡考察、访友、参与文化活动

张存浩院士籍贯无棣,一生情牵故里,是咱滨州人的骄傲。他幼承家教,胸怀远大理想,少年时奔赴重庆、厦门等地刻苦攻读,后毅然从美国回到祖国投身科技事业。六十多年来,他一切以国家需要、国防建设为目标,在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火箭推进剂、高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方面勇攀科技高峰。

张存浩祖父张鸣岐为晚清封疆大臣,祖母纪钜淑是纪晓岚五世孙女,姑母姑父都是科学家。明清时,无棣名门望族多达20个。在这些家族中,段家张氏起步较晚、名列最后,却是始终后继有人、俊彦辈出,成为最有名望和影响的一个。

1928年,张存浩出生在天津意大利租界。

张存浩曾祖父张凌云,秀才出身,是闻名一时的侠义人士,同治年间曾任华南湘潭朱亭丞。张存浩祖父张鸣岐为晚清封疆大臣,祖母纪钜淑是纪晓岚之五世孙女。张存浩父亲张铸毕业于南开大学,曾赴美求学,归国后谋求实业报国。母亲龙文瑗乃清末广西提督、民初广东安抚使龙济光之女,胸怀豁达、颇具主见。

张存浩两岁开始,母亲开始教他读书识字,并讲解历史典故和做人的道理。日军占领天津后,为让张存浩摆脱日伪的奴化教育,母亲萌生了将其送去姑母张锦处读书的想法。张锦当时在重庆大学任教,是当时中国有机化学界鲜有的女博士,姑父傅鹰则是享誉中外的物理化学家、教育家。

在重庆南开中学就读时,受姑父、姑母影响,张存浩对物理、化学课情有独钟。当时国内抗战形势紧张,他满怀爱国之情,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上,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民族振兴而奋斗”。

15岁那年,张存浩以专业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因战事,张存浩后又转入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抗战胜利后,张存浩考上南开大学化工系研究生。1948年,为进一步提升自己,张存浩决定赴美留学,于1950年获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在即将攻读博士之际,为实现知识报国梦,他毅然放弃读博深造,参加新中国建设。

张存浩的大爱,还体现在对于家乡无棣的一往情深。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多次回无棣,或赴企业考察,为循环经济献计献策;或到故里段家村寻亲访友,祭拜祖陵,帮助家乡通上自来水;或是参加无棣重大文化活动,鼓励儿子回乡投资。

缅怀,致敬!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