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大口河,古名大沽河,是今漳卫新河的入海口。漳卫新河,古名鬲津河,为“禹疏九河”之一,鬲津河故道即古无棣沟(又名无棣河、无棣渠、无棣水),所以大沽河也是古无棣沟的入海口。因为这里有独特的景致和诸多的名胜,所以成为“无棣八大景”之一的“北海渔歌”,其景配诗云:
时清大海不杨波,唱晚渔舟欸欸过。
东国鱼盐天下利,大风谱入太平歌。
《无棣县志》(民国十四年版)“鬲津河在县北八十里,《山东通志》.....至崔家口入海丰境,经马谷山骝山之间北至大沽河海口入海。《唐书》春秋齐桓公塞九河以广民田。高宗以无棣渠隋末填废命薛大鼎开浚鬲津河流入海,以通鱼盐之利,民赖以富。”“鬲津河故道自盐山至海丰县大沽河口,则唐时所开之无棣沟也。今成一渠通谓之老黄河。可以洩漕溢水。”又载:“大沽河,即鬲津河入海口。岸上有自然泉。近海处水咸惟此泉甘洁,往来行舟多取给于此,《山东通志》作古井。”
大口河自古以来就是古代北方重要口岸,同时也是海防要地。大口河右岸的广武城、丰台(烽台)、城陀台就是楚汉之际的广武君李左车驻兵留下的遗址。旧志记载“后周及唐尝驻兵于此;明清置“大沽河巡检司”,并有步、骑兵巡守;清代设大沽河“镇海察院”;康熙年间设“广武城社学”(有学田)。县志记载:“大沽河铺在鬲津河入海口岸上,距城一百五十里。铺东有龙王庙,基高四丈许,建灯台。清光绪二十九年宁波人参玉峰、邑人吴汝珍捐资重建。”“,广武城社学,有学田。”“天妃庙,同治十三年建”“巡检司,在大沽河”“镇海察院,在大沽河”“把总一员,马兵四名,守兵二十九名派大沽河汛”“康熙二年设大沽河墩台”“大沽河督标前哨官张朝元阵亡”......
据记载大沽河鱼铺(渔村海普)有:大沽河铺、季家铺、旺子铺等,有邮传递铺、烽燧墩台、航标灯台。还有供奉海神的龙王庙、天妃庙(妈祖庙),居民社区管理属于海丰乡海口里。巡检司是公署兼有海关只能,镇海察院是监察机构。大口河有公署、有驻军及海防设施、有监察机关、有海关、有居民(鱼铺)、邮传、学校、庙宇、航标,还有社区管理,这时的大口河已是功能齐全的“小社会”,具有海滨城市的雏形。
大沽河住所以自古以来是北方的重要口岸,与鲁北的母亲河无棣沟(鬲津河)密切相关,姜太公封于齐提出“,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富国强民政策,无棣沟便成为齐国海水上内外贸易通道。东汉建安九年至十八年(204~213年),曹操为统一北方,巩固边防,修建枋头堰“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又陆续修建了平虏渠、泉州渠、利漕渠等,开辟了卫河航道,沟通了漳河、卫河、黄河三河的水上交通,此时的鬲津河(无棣沟)上游就与卫河、漳河衔接,形成航运网络。后因战乱一度衰微,大唐盛世,无棣沟换发了新生。据《旧唐书·薛大鼎传》记载:“贞观中,(薛大鼎)累转鸿胪少卿、沧州刺史。州界有无棣河,隋末填废。大鼎奏开之,引鱼盐于海。百姓歌之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新唐书·薛大鼎》载:“(薛大鼎)累徙沧州。无棣渠久廞(xīn)塞,大鼎浚治属之海,商贾流行。”唐代诗人刘长卿有一首《晚泊无棣沟》诗曰:
无棣何年邑,长城接楚关。河通星宿海,云近马谷山。僧寺白云外,人家绿渚间。晚来潮正满,处处落帆还。
从诗中描写的无棣沟的繁荣升平景象,可以想象当时的大沽河是如何场景了。在此诗人把无棣沟与星宿海(黄河源头)说明他认为无棣沟在禹疏九河之列,其实古老的无棣沟、鬲津河是古黄河的支流,不源于“星宿海”而发源于太行山,京杭大运河凿通之后,发源于太行山的东西向河流,都被南北向大运河“截断”,于是鬲津河与卫河、漳河水系相连。乾隆年间的《畿辅安澜志》云:“老黄河,古鬲津河也......又东北合无棣沟......至马谷山前由大沽口入于海。”鬲津河原为古黄河故道。是春秋战国时代黄河入海河道之一,而该河道常为干流。明清称做“老黄河”,建国初称“四女寺减河”,1971年,因改分洪为承泄卫运河洪水入海的主要河道,正式更名为漳卫新河,属于海河水系。
鬲津河之名,古人没有确切诠释,可能与夏代的“鬲国(又叫有鬲氏)”有关,古鬲国,春秋属齐为鬲邑。西汉置鬲县,在今德州境。
可能因为该河流经“鬲国”成为“鬲国”要津,而命名为“鬲津”。
那“大沽河”的“大沽”是如何得名的呢?至今没有人解释过,愚以为可能与北方人信奉的海神——“麻姑”有关,“麻姑”既是长寿之神,又是“海神”,因为她曾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为陵陆乎?”(《神仙转》)“沧海桑田”的成语就源于此。所有汉武帝在无棣“至碣石,望祀蓬莱”,并留下汉武台,麻姑城的遗迹。
据《魏书·地形二》沧州有“章武,有汉武帝台,大家(gū)姑祠,俗云海神或云麻姑神。”《太平寰宇志》卷六十五,沧州清池县有“麻姑城。《郡國志》云:‘漢武東巡至此祀麻姑,故有此名。’”《魏书》早于《寰宇记》数百年,南北朝时代的《魏书》记载“大家姑俗云海神或云麻姑神”,足见主名为“大家姑”。“大家姑”应读为“大姑姑”,大家即大姑,古代对女子的尊称。《康熙字典》家【集韻】古胡切,音姑。又與姑同。大家,女之尊称。《后汉书·皇后纪》:“顺帝既未加(虞)美人爵号,而冲帝早夭,大将军梁冀秉政,忌恶他族,故虞氏抑而不登,但称‘大家’而已。……今冲帝母虞大家,质帝母陈夫人,皆诞生圣皇,而未有称号……帝感其言,乃拜虞大家为宪陵贵人。”则大家者,宫中相尊之称也。“大家姑祠”应读作“大姑姑祠”。因为龙王爷、妈祖都是较晚出现的神祗,宋朝以后有“南有妈祖北有麻姑”之誉。汉魏时期的海神可能尊称为“大家姑”(或麻姑),大沽河广武城最早可能建有海神祠就叫“大家姑祠”,因为读作“大姑姑祠”,又简化为“大姑祠”,于是受海神庇护的河段、海口就被称为“大姑河”“大姑口”。后来供奉的海神名称变了,但“大姑河”名称的发音没变,因为与“水”有关。所以就写成“大沽河”了。至于今人为啥叫“大口河”一是因为大沽河与大口河发音相近,二是因为入海口形似大喇叭,象形“大口”故名大口河。
附带一句,魏晋时期马谷山上除了盐民崇奉的“盐山神祠”之外,很可能在汉武帝登临碣石之前,与章武县修建“麻姑城”的同时,山上就建有“麻姑神祠”,因此“马谷山”的“马谷”二字或许与“麻姑”有关系,所以碣石山同时有了“盐神山”和“马谷山”之名,在此仅备一说。
至于鬲津河,1971年,正式更名为漳卫新河,属于海河水系。这与历史上的黄河河床升高和南迁有关,历史时期的鬲津河、无棣沟、卫河、漳河都是黄河的支流,因为黄河泥沙淤积河床升高和黄河南迁而成为单独入海的河流,又因为大运河的开凿改变了原来自然河流的走向,最后把《禹贡》中的“恒、卫既从”的恒河、卫河及“北播为九河”的“九河”都一起汇成到海河水系”。今从大口河入海河流叫漳卫新河,其实是古河道冠以新名,且承担新使命。漳河、卫河均发源于太行山,在馆陶县徐万仓汇合后至四女寺枢纽河段称卫运河,卫运河又分流一支叫漳卫新河,成为以泄洪为主、灌溉为辅的河流,这段河道长度257公里,经无棣县境长38公里,流经碣石山西侧到大口河海口入海。
改革开放以来,大口河也焕发了新生,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于1988年春天率先发轫,规划建成百万吨盐场,又同行业中率先推出盐、化、养并举“一水多用”高技术。在大口河右岸简称千吨级码头,成立鲁北航运公司,一条大口河通往省城的大“大济路”已经修成,政府拨款砌筑了大口河东侧的毛石海岸,建立了边防派出所。大口河外巨轮破浪远航,机动渔船作业繁忙,赶海人群听潮云集。对岸三千吨级码头早已投运,两岸项目并驾齐驱。这块古老文明的鲁北热土正在成为环渤海工程的又一亮点。展望未来气象万千,抚今追昔感慨万端!
在有生之年,有缘附骥群英参与开发进程,岂不倍感荣幸之至!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