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文庙初探

郭廷武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祭祀重中之重。文庙是传统社会中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是历史上一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曾令天下学子怦然心动、顶礼膜拜的地方,是历代中国人的精神图腾。文庙体现了尊师重道、尊师尚学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庙,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孔庙。不过,最普遍的叫法,还是文庙。

无棣文庙,位于古城东城门内,东面是护城河,紧邻县衙而建,可见其重要性。无棣文庙是庙学合一、前庙后学的建筑群,即文庙在前、学宫在后;是无棣古八景之一的“芹泮槐荫”所在地,也是无棣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有力证明。清初,海丰邑侯丁敬(杞县人)在《重修学宫记》中言,“海丰,古无棣也,僻居海隅。其土瘠,其人劳而思义,故出身学宫,则名卿国士,功业满天壤,代不乏人。”

芹泮槐荫

(清)李异

槎枒古树幕宫墙,

宇内常存奕叶光。

满地春风兼化雨,

杏坛分得一枝香。

总体布局和规制

无棣文庙又称无棣孔庙,始建于唐朝;元旧为学宫,明洪武三年(1370)重修。现在的文庙是无棣古城恢复时所建,完全依据《无棣县志》中的图纸和规制恢复重建。《无棣县志》中就有县衙、文庙的平面布局图,可见对于县衙、文庙的极其重视。

无棣文庙初探

▲《无棣县志》文庙平立面图

无棣文庙初探

▲无棣文庙建设总平面图

在历史上最初的孔庙,是孔子居住过的“庙屋三间”。唐太宗贞观四年诏令各州县皆立孔庙。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孔庙还越出国界。岁月沧桑,人们始终对孔子保持一种特殊的尊崇,各地亦保留了不少孔庙。目前,在世界各国人民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已在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数百所孔子学院、孔子课堂。

无棣文庙坐北向南,占地约10亩,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建筑形制严格按照孔庙建制修建。无棣文庙分三路,中路是建筑群的核心,以四座主体建筑构成中轴线,这四座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万仞宫墙(影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在大成殿前面有东庑、西庑、在大成门前面东为忠义孝悌祠、西为节孝祠。在东轴线有魁星阁、乡贤祠和名宦祠、崇圣祠。西轴线是庠门,是学宫入口,顺着庠路进入文庙后面的学宫。学宫中轴线是明伦堂和问奇堂,明伦堂前面东为博文斋、西为约礼斋。西轴线从南至北分别是训导斋、敬一亭、教谕斋。无棣文庙布局依制而建、中规中矩、空间使用合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之美。无棣文庙大成殿奉祀17人,东庑奉祀75人,东庑奉祀74人,共计奉祀166位先圣先贤。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的建立为从政、士子、乡绅等都建立了正面的样板,是本地人的学习楷模,激励着各个群体勇于为当地、为社会做贡献,以期留芳千古。

无棣文庙初探

在建筑规制方面,文庙均为带正脊的建筑。大成殿、崇圣祠为单檐歇山顶,大成门、明伦堂、问奇堂为单檐悬山顶,魁星阁为八角重檐攒尖顶,敬一亭为六角攒尖顶亭子,其他建筑为硬山建筑,棂星门是四柱三间三楼柱出头悬山顶木牌楼。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魁星阁为黄琉璃瓦屋面,崇圣祠为绿琉璃瓦屋面。大成殿绘和玺彩画,敬一亭绘苏式彩画,其余建筑绘旋子彩画。

建筑及奉祀

庠门,即学宫之门。

无棣文庙初探

▲无棣文庙万仞宫墙

万仞宫墙。位于文庙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也是一座影壁,南侧的砖雕是“杏坛讲学”。孔子教学“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使得中华传统礼仪制度、五伦关系、为政为学、存心养性的优秀文化除去官府之外,又有了一个传播方式,那就是通过社会上的教学得以传承,使得普通民众也有受教育并从政的机会,转变了教学之风,提升了国民素养。相传孔子讲坛前有四棵杏树,因此谓之杏坛。万仞宫墙的北侧的砖雕是“周游列国”,纪念孔子为寻找施行仁政之国而周游列国14载。

“杏坛讲学”砖雕是引导学子积极学习的名言警句,多来自于《论语》。东侧文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西侧文字: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正不从。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无棣文庙初探

▲无棣文庙棂星门

棂星门。文庙中轴线上的木牌楼。文庙设门名为“棂星门”有二层意思:其一,喻尊孔如同尊天。棂星即天镇星,古人认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以孔子与天镇星相比,显示孔子的至尊地位和突出贡献。其二,“取其疏通之意,以纳天下士”,棂星门门扇由棂子结构而成,为疏通之意,即招引天下的文人学士都来此学习。

泮池。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鲁僖公在位时为了兴学养士,便于曲阜的泮水岸边筑起了规模宏大的泮宫。因其东、西、南三面围以半圆状池水,形如半壁,故称“泮池”。后来演变成文庙专用,成为文庙官学的标志。

忠义孝悌祠。大成门南侧东配殿,三间。供奉、祭祀无棣籍贯、在历史上著名的忠君爱国、仁德清廉的官宦,关心乡务、孝老爱亲的仁人君子,为国捐躯、为保卫家乡殉难的忠勇烈士,他们分别是元代张琪,明代孟善、王佐、丁福、刘昂、谷中虚、高毓秀、刘三顾,清代庠生李番生、李廷简、李维森等11人,以及本邑及他流寓殉难士民团丁。

节孝祠。大成门南侧西配殿,三间。张守岳妻李氏,李生春继妻翟氏、李道昌之母翟氏等约129人入祀节孝祠。

无棣文庙初探

▲无棣文庙大成门

大成门。大成门又称仪门、戟门,是通往大成殿区域内的正门,也是文庙的第二道大门,三间。其左中右的三个门表示对孔子及文庙的尊崇,平时仅以两旁出入,遇有重大典礼仪式才开启中门。据民国《无棣县志》记载:大成殿门三楹,中额曰太和元气,左额曰德配天地,右额曰道冠古今。

无棣文庙初探

▲无棣文庙大成殿

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正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檐下施斗拱,雕梁画栋,装饰精美,殿前为月台,是祭祀时进行舞蹈的地方,月台周边是青石围栏。据民国《无棣县志》记载,大成殿内悬挂有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圣集大成、圣协时中、德齐帱载、神圣天纵、斯文在兹等牌匾,均是皇帝御书匾额,充分展现了历代皇帝对于孔子的尊崇。

大成殿正位奉祀至圣先师孔子。配位分东西,东配奉祀复圣颜子,述圣子思。颜子,名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儒家五大圣人之一,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子思,又称“子思子”,名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西配宗圣曾子,亚圣孟子。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唐玄宗时追封为“伯”。北宋徽宗时加封为“武城侯”,南宋度宗时加封为“国公”,元至顺元年加封为“宗圣公”,到明世宗时改称为“宗圣”,地位仅次于“复圣”颜渊。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

另外,大成殿还供奉十二先贤。东面六位先贤:闵子、冉雍、端木子、仲子、卜子、有子。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以孝闻名,为二十四孝之一。冉雍,字仲弓,春秋时期鲁国人,少昊之裔,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封为“薛公”。端木子,复姓端木,字子贡,春秋时期卫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儒商鼻祖,善于经商,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仲子,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卜子,名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时期晋国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有子,名若,字子有,春秋时期鲁国人,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西面六位先贤:冉耕、宰子、冉求、言子、颛孙子、朱子。冉耕,春秋末鲁国人,字伯牛;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唐玄宗追封为“郓侯”,北宋改封“东平公”,南宋改封为“郓公”,明嘉靖改称“先贤冉子”。宰子,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春秋时期鲁国人,“孔门十哲”之一。冉求,字子有,春秋时期鲁国人,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言子,名偃,字子游,又称叔氏,“孔门七十二贤”中唯一的南方弟子,擅长文学,为孔子所称赞“吾门有偃,吾道其南”,人称“南方夫子”,历代追封丹阳公、吴国公。颛孙子,名师,字子张,春秋时期陈国人,唐玄宗追封为“陈伯”,宋真宗加封“宛丘侯”,政和六年改封“颖川侯”,南宋宋度宗进封“陈国公”,不久又称“陈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颛孙子”。朱子,即朱熹,字符晦、仲晦,南宋徽州婺源县人,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在“十二哲”中,只有朱熹一人不是孔子弟子,可谓殊荣之至。

孔门十哲,是指的是孔子门下的十位学生,据《论语》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十二先贤中,孔门弟子有子、颛孙子未入孔门十哲。

东、西庑殿。文庙中除主祭孔子外,还会附祭历代官方认可的儒家圣贤。此制度的形成,既有上古礼制作为依据,又有后世统治者及士人阶层的大力推动。文庙从祀诸儒虽入祀原因各异,首先是德行突出,其次是儒家之道传承方面做出极大贡献,儒家思想的精义正是通过他们得以传承和深化。他们身体力行地将信仰执行于治国理政中,垂范社会,光阐儒风,移风易俗,成为孔子儒学风化在社会中的践行者。于是,在文庙中出现了以孔子为中心,从祀贤儒相环绕的教化体系,有效促成了后世学子“成圣希贤”的归属感。明儒王世贞说:“文庙之有从祀者,谓能佐其师,衍斯世之道统也。”接续道统、成就自己、教化社会的责任感,融入在对从祀文庙的追求中,形成了中国古代士人特有的精神信仰模式。这种信仰不是为了追求彼岸世界的幸福,而是以一种“斯文在兹”的自觉担当意识,投入到文化传承之中。

东、西庑殿,位于大成殿前左右两翼,供奉先贤、先儒,总计149人。先贤者以明道修德为主,先儒者以传经授业为主。文庙东庑五间,供奉先贤40位,先儒35位。40位先贤分别是公孙侨、林放、原宪、南宫适、商瞿、漆雕开、司马耕、梁鳣、冉孺、伯虔、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公西赤、任不齐、公良孺、公肩定、鄡qiāo单、罕父黑、荣旂、左人郢、郑国、原亢、廉洁、叔仲会、公西舆如、邽巽、陈亢、琴张、步叔乘、秦非、颜哙、颜何、孙亶dǎn、牧皮、乐正克、万章、周敦颐、程颢、邵雍。35位先儒分别是:公羊高、伏胜、毛亨、孔安国、后苍、许慎、郑康成、范宁、陆贽、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谢良佐、罗从彦、李纲、张栻、陆九渊、陈湻chún、真德秀、何基、文天祥、赵复、金履祥、陈澔、方孝孺、薛瑄、胡居仁、罗钦顺、吕相、刘宗周、孙奇逢、黄宗羲、张履祥、陆陇其、张伯行。

西庑五间,供奉先贤38位,先儒36位。38位先贤分别是:蘧瑗、澹台灭明、宓fú不齐、公冶长、公晢哀、高柴、樊须、商泽、巫马施、颜辛、曹卹xù、公孙龙、秦商、颜高、壤驷赤、石作蜀、公夏首、后处、奚容蒧diǎn、颜祖、句gōu井疆、秦祖、县成、公祖句兹、燕伋、乐欬kài、狄黑、公西蒧、颜之仆、施之常、申枨chéng、左丘明、秦冉、公明仪、公都子、公孙丑、张载、程颐。36位先儒分别是:谷梁赤、高堂生、董仲舒、刘德、毛苌、杜子春、诸葛亮、王通、韩愈、胡瑗、韩琦、杨时、尹焞、胡安国、李侗、吕祖谦、袁燮xiè、黄干、辅广、蔡沈、魏了翁、王柏、陆秀夫、许衡、吴澄、许谦、曹端、陈献章、蔡清、王守仁、吕坤、黄道周、顾炎武、王夫之、陆世仪、汤斌。

东、西庑殿奉祀的先贤先儒,除去孔子、孟子的弟子外,还有我们很多熟知的历史人物,如程朱理学的程颢、程颐、朱熹(奉祀大成殿),代表作《近思录》;陆王心学的陆九渊(象山)、王守仁(阳明),代表作《传习录》;《左传》作者左丘明,《师说》《马说》作者韩愈,《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呻吟语》作者吕坤,《日知录》作者顾炎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近思录》编辑之一吕祖谦,王通即是“文中子”,船山先生王夫之等。

在光绪时期,曾经有过官员上奏请求将曾国藩从祀孔庙。既然有人上奏,朝廷就交给礼部审议这件事。礼部审议的结果认为,曾国藩并没有经典著述,对于经学方面也没有重大的新发现,不适于从祀孔庙。

无棣文庙初探

▲无棣文庙魁星阁

魁星阁。魁星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称。传说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上头还有两只角,脚踩在海中的一条大鳌鱼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每逢考试时魁星便右手握一管大毛笔,左手捧一斗四处巡视,据说斗里是众考生的姓名,如果有幸被魁星那支笔点中者就可以金榜题名、独占鳌头。

名宦祠。于本地任职而勤政爱民、政绩突出之官员,逝后由当地士民举荐,经本省总督、巡抚,会同学政审核批准,将其牌位入祀于所在州县名宦祠。名宦祠供奉、祭祀元济南太守罗□(缺名),无棣令韩佑,明海丰县知县王懋,清海丰县知县杜良祚,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直隶、山东、河南三省谥“勤愍”mǐn朱昌祚,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王□(缺名),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李树德,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侯居广,山东学政按察使司佥事任塾口北道前海丰县知县汤豫诚,海丰县知县江继爽等主政地方声望高、影响大的被朝廷奉为楷模的11位官员。

乡贤祠。“乡贤”一词由来已久。乡为地域界限,乡贤为某地之社会贤达,其名称与范围较为繁杂广博。凡生于或寓于某地而德行高尚、为人所称道者皆可称为乡贤。乡贤祠供奉、祭祀后唐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愚,元无棣令韩佑,滨棣参议张琪,明柱国保定侯赠滕国公谥“忠勇”孟善,少保户部尚书谥“忠简”王佐,晋府纪善丁福,云南副使丁珝xǔ,直隶滦州知州张璜,兵部左侍郎谷中虚,柱国少保吏部尚书杨巍,贵州思州府知府杨岑,河南沈丘县知县高毓秀,陕西监军道副使刘三顾,清大理寺正李道昌,直隶真定府同知杜履端,吏部左侍郎王清,湖南辰沅永靖兵备道张映蛟等17人。

崇圣祠。中间供奉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叔梁,分别是孔子的五世祖、四世祖、曾祖父、祖父、父亲。配飨的是:6位先贤,孔子的大哥孔孟皮,颜回的父亲颜无繇,曾参的父亲曾点,孔子的儿子、子思的父亲孔鲤,孟轲的父亲孟孙激,孔子的侄子孔忠,即孔子蔑。从祀5位先儒:周敦颐的父亲周辅成,张载的父亲张迪,程颢、程颐的父亲程珦,朱熹的父亲朱松,蔡沈的父亲蔡元定。

无棣文庙初探

▲无棣文庙明伦堂

学宫。学宫中轴线是明伦堂和问奇堂,明伦堂前面是博文斋、约礼斋。西轴线是训导斋、敬一亭、教谕斋。明伦堂:学宫的主体建筑,面阔有五间,“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明伦堂即是“讲明五伦”的场所。博文斋、约礼斋的名字来源于《论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敬一亭的名字来源于嘉靖皇帝的敬一箴。教谕是负责教育的学官,官级为正八品。明清时期在各县都设有县学,是县里的最高教育机构。县学设有教谕一人,训导多人,负责县里生员学习和孔子祭祀等事。教谕实行双重管理,既直接受命于省里的学政,又要接受知县的领导。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如明代吏部尚书、无棣人杨巍在《海丰县修学记》中记载,无棣文庙是一名教谕(许言)、两名训导(李仲智、田助)。学宫原本是西周时期天子教授王子和贵族子弟的场所,后期成为各个朝代地方官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无棣文庙初探

▲无棣文庙敬一亭

学宫是主要的科举文教建筑,学宫为官办,亦称官学。自宋神宗元丰年推行“庙学合一”政策之后,学宫由祭祀孔子的学庙和传授儒家文化的学署两部分组成,建庙则建学,庙中有学,学中设庙,“庙学合一”是学宫的主要特征。

  碑 表

无棣文庙石刻众多,据民国《无棣县志》记载,碑表情况如下:

(文庙)东西两侧门外,树下马牌各一。

(下马牌,即下马碑,是一种谕令碑,即碑文等同于帝王口谕)

《诏加大成至圣文宣王碑记》至顺二年(1331),棣州判官王士元撰。在文庙,见《艺文》。

《太祖卧碑》洪武十五年(1382),在明伦堂。

《道统圣贤赞碑》嘉靖二年(1523),巡抚山东副都御史陈凤梧立。在文庙。

《世宗御制敬一箴碑》,分注宋儒范浚心箴(即《世宗颁刻范氏心箴碑》),在学宫。

《程颐视听言动箴碑》在学宫。

(程颐《视箴》《听箴》《言箴》《动箴》、范浚《心箴》、嘉靖皇帝《敬一箴》,合称“六箴”,嘉靖皇帝将这六箴摹刻立石于各府、县学宫,以教化天下)

无棣文庙初探

▲郓城文庙“敬一箴”碑

《修学碑》隆庆四年(1570),兵部右侍郎杨巍撰记,在文庙。见《艺文》。

《祭乡贤碑》知县许立立,在乡贤祠前。

《冢宰杨巍祀乡贤碑》万历三十九年(1611),刑部左侍郎宁陵吕坤撰记,在乡贤祠前。

《学田碑》万历三十六年(1608),知县谢文焕撰记,在乡贤祠前。见《艺文》。

《世祖卧碑》顺治九年(1652),在明伦堂。

《圣祖御制孔子赞碑》康熙二十八年(1689),在大成殿前。

《圣祖御制颜曾思孟四赞碑》康熙二十八年(1689),在大成殿前。

《世宗圣谕碑》雍正四年(1726),在学宫。

《高宗御制平定准葛尔告成太学碑》乾隆二十年(1755),在文庙。

《修学碑》顺治十三年(1656),知县丁敬撰记,在文庙。见《艺文》。

《修学碑》乾隆八年(1743),知县贾永中撰记,在文庙。

《重修学宫碑》嘉庆九年(1530),分巡湖北督粮道张映汉撰记,在文庙。见《艺文》。

《优免孔颜曾孟四氏差徭碑》光绪十一年(1885)立,在明伦堂。

《新建学堂碑》光绪三十二年(1906),知县杨增辉撰记,在东南关。(清末,原有学宫已满足不了学习要求,在东南关又建一新学堂)

  尾  声

孔子有大功于中国文化,故文庙之设,即是为了尊崇孔子之道。历代祭祀孔子,传达的正是对儒学的肯定与宣扬。明洪武年间刑部侍郎徐程说:“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孔子祭祀绝不仅仅是孔氏族人祭祖的“家事”,而是传统社会中慎终追远的“国事”。

徜徉于无棣文庙之中,与数百位先圣先贤不期而遇,他们如群星般闪耀在中华大地上空,是中华民族回归精神家园的指南针。期望无棣文庙能启发更多中国人去追寻先圣先贤之圣迹和经典,寻找“孔颜之乐”,回归与时俱进、安于当下、自强不息、乐天知命的生命本真。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2 回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