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民国版《无棣县志》之《丛志•冢墓》记载,有清一朝,入载《无棣县志》的冢墓总计27座。其中,“海丰吴氏”家族9座,河东道参议吴自肃墓、刑部尚书谥“恭定”吴绍诗墓、湖北安襄郧荆道吴式敏墓,在县东十八里漩湾;湖北巡抚吴垣墓、翰林院编修吴熙曾墓,在县北一里;江西巡抚吴坛墓、湖北安襄郧荆道吴之勷墓、内阁学士吴式芬墓,在县南五里。那么,“海丰吴氏”始祖吴士安墓在何处?

2024年寒露时节某日午后,无棣县文史爱好者张海鹰、陈俊、李兴、刘长明在无棣古城吴式芬故居偶遇,大家一拍即合,组成“寻古览胜”小组,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对无棣城区范围内的“海丰吴氏”祖茔进行寻踪。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无棣古城鸟瞰

“海丰吴氏”始祖吴士安在无棣落户生息,葬东南关外

“寻古览胜”小组四名成员由无棣古城东门自驾车,至海丰五路幸福河桥,沿着幸福河西岸布满荒草的羊肠小道一直向南步行数千米,幸福河西岸、馨园小区东侧有一座碑亭,碑亭西有一座大墓,此墓即为“海丰吴氏”一世吴士安之墓,也就是说吴士安墓位于县城东南关村村外。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名耿千秋”碑亭

据1994年版《无棣县志》之《建制•村庄》记载,东南关村隶属无棣镇,位于县城外东南隅,明永乐二年(1404年),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2010年8月,撤无棣镇,分设海丰街道办事处和棣丰街道办事处,东南关村隶属海丰街道办事处。

明永乐二年(1404年),东南关村建村不久,“海丰吴氏”始祖吴士安携妻张氏、带子高致从直隶省永平府迁安县(今河北省迁安市)南门里千里迢迢来到山东省济南府海丰县(今无棣县),占籍坊廓里,卜居东南关,盖起了几间草房,开垦了几亩薄田,从此定居下来,子孙繁衍,以文教兴家、以科举入仕,并以“进士之家”“尚书门第”称著齐鲁,成为山东省“二十八大文化世家”之一。

吴士安俭朴忠信,处事有成,其配张氏贤淑堪赞,懿德照人,吴士安生卒时间无考,葬于东南关外,“一世始祖士安,明永乐二年(1404年),自直隶迁安县迁居海丰县,占籍坊廓里,卜居东南关,以耕读为业,孝弟传家。生卒无考,配张氏,子一高致,葬东南关外。”(《吴氏族谱》1933年版)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吴士安墓

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海丰吴氏”二十世吴保昌《吴氏族谱·序》载:

吾吴氏始祖讳士安公,自明永乐二年,由直隶迁安迁居海丰之坊廓里,累世潜德弗曜,至九世祖荣寿公移居城内,于群从中齿居长,耆年劭学,负乡里重望,是为长支,次邵武公以拔萃筮仕南服,政绩烂然,是为二支,再次而分居周家庄、城后吴庄、蒋家庄、邓王庄等处者,各为一支。绵绵延延遂为无棣巨族,迄于今凡二十有二世。

据“海丰吴氏”十四世、清康熙朝兵部侍郎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广西巡抚续调湖北巡抚吴垣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78年)所撰《东南关老茔石坊阴记文》载:“我吴氏由直隶迁安县,迁居海丰,迄今三百数十年矣。”

俗话说得好,故土难离。那么,吴士安为什么要背井离乡跑到人生地疏的海丰来过日子呢?

元朝元统三年(1335年),吴士安祖父吴传从安徽省休宁县璜源村迁居元朝大都(今北京),任翰林院宣使。后来,吴传官至户部员外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攻克大都城,元朝灭亡。吴传脱去元朝官服,换上百姓衣服,携带吴士安的父亲吴汪社和吴士安兄弟六人逃到迁安南门里,过起了隐姓埋名的日子。

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对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发动了“靖难之变”。“靖难之变”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百姓惨遭杀掠,逃亡殆尽。北方大地,人烟荒芜,十室九空。于是,明成祖朱棣在明永乐二年(1404年)下旨移民,补充畿南地区(今海河以南、沿南运河两岸的河北省东南部,以及山东省德州市东部地区)人口。当时,吴汪社一家也在移民范围之内。圣旨如山,除了吴汪社的四子吴士义被允许留在迁安南门里原籍以外,吴汪社的长子吴士安、三子吴士爱、五子吴士智和正在文安(今隶属河北省廊坊市)建筑城池的次子吴士豹先后奉旨举家迁往山东海丰,六子吴士旺南迁河北盐山。从此,吴氏五兄弟分散齐燕之界、渤海之滨,各自立村。再以后,留在迁安南门里原籍的吴士义之子吴高崇和吴高仁在吴士义亡故后,又迁入盐山立村。因长门吴士安居海丰东南关,历史上就将吴士安这一支俗称“海丰吴氏”。

岁月如流,白驹过隙。自从“海丰吴氏”始祖吴士安在无棣扎根落户后,世代以耕读为业、凭孝悌传家,至今600余年传至二十六世,人口数万,涌现出吴自肃、吴绍诗、吴垣、吴坛、吴式芬、吴重憙、吴峋等科贡仕官达百人之多,以“一方望族”著称齐鲁。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无棣古城吴式芬故居“尚书第”

东南关村外,为“海丰吴氏”第一处家族墓地。此墓地除葬有“海丰吴氏”始祖吴士安外,还有二世吴高致至九世吴志振、吴志道、吴志德、吴志远、吴志宏,“自始祖讳士安公以下,至我太高祖文学公(吴志德),昆仲凡九世,皆葬于城东南郭外之北偏,实为吴氏发祥之地。”(吴垣·《东南关老茔石坊阴记文》)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如今,位于无棣县城东南关村村外的吴士安墓重修于2003年清明,《重修士安公墓碑文》云:

吾先祖源于皇帝曾孙帝喾子弃,喜五谷善耕种,帝尧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舜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夏政衰,由邰迁豳,后又迁岐山下周原,曰周部族。

故吴原本姬氏,乃正宗黄帝后裔。吴氏始祖太伯公,系黄帝递传二十六世裔孙。公元前一二四〇年为让王位,与弟仲雍公避居无锡梅里村。因仁德受众拥护,推称为君长,立吴国。周武王封太伯公曾孙周章于吴,以国为姓,迁都苏州。公元前四七三年二十二世夫差失国,二十三世太子鸿迁江西婺源,三十三世浅公迁湖南永兴,四十一世汉公居河南南阳,五十六世猛公隐居庐山,六十四世少微公居歙县,六十七世瑀公迁休宁石岭,七十六世尧公迁邑南璜源。目前吴姓约四千多万人,已有三千二百多年发展史,居全国大姓第十位。

海丰一世祖士安公乃始祖太伯公八十九世裔孙,于明永乐二年(公元一四〇四年)由迁安迁鲁海丰东南关。公俭朴忠信,处事有成。德配张太君,贤淑堪赞,懿德照人。历经六百余年,递传到善字辈达二十六世,分居八十余村庄,繁衍达二万多人。海丰子孙继承先志,英贤辈出,仅清年间荣出两尚书八巡抚九侍郎三十二大夫,食禄者一百一十七人,成为鲁冀名门望族,为国家民族做出卓越贡献。海丰祖墓因故多次变迁,恐日久年淹,文献难详。为不忘先祖之德,又存报本之心,经合族商议,今立碑祀之,以尽孝责。吾族后人承先启后,以此为志。

太伯公一〇七世、士安公十九世孙文臣慎言恭撰,二〇〇三年清明。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历史上,东南关“海丰吴氏”第一座家族墓地多次修缮。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海丰吴氏”十一世、晋赠荣禄大夫吴自肃在东南关“海丰吴氏”祖茔立“先七世祖明寿官公暨八世祖赠邵武公墓碑”。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海丰吴氏”十四世、诰授资政大夫吴垣见“先七世祖明寿官公暨八世祖赠邵武公墓碑”经风雨剥残,碑身断裂,字画漫灭,几不可辨识,便购石重勒,以示来兹。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农历十二月初一,吴垣撰《书东南关老茔重建墓碑后文》:

先七世祖明寿官公(吴世杰)暨八世祖赠邵武公(吴邦政)墓碑,建自康熙三十三年,先曾祖河东少参公(吴自肃)所立石也,越今八十有五年。风雨剥残,碑身断裂,字画漫灭,几不可辨识。

垣今年已六十,童时随先人祭扫,犹能记忆,恐一旦倾圮湮没,后之子孙,将有不复能举其世次昭穆者矣,谨购石重勒,以示来兹,仍书原建年月,暨少参公(吴自肃)名讳者,亦不忘所自也。

时乾隆四十三年嘉平吉旦。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春,吴垣由广西巡抚续调湖北巡抚时,向康熙皇帝告假抵家省墓。他在东南关“海丰吴氏”祖茔墓门建坊三楹,以便于宗族春秋会祭之时仰瞻棹楔。石坊落成之际,吴垣书《东南关老茔石坊阴记文》,刻碑为志,碑文云:

我吴氏由直隶迁安县,迁居海丰,迄今三百数十年矣。自始祖讳士安公以下,至我太高祖文学公(吴志德),昆仲凡九世,皆葬于城东南郭外之北偏,实为吴氏发祥之地。历今通族,岁时祭祀不辍。

迨我曾祖(吴自肃)以进士起家,仕至河东参议,始葬高祖(吴永孕)封云南提学佥事公,于城东之漩湾,而我曾祖(吴自肃)亦附葬新茔。迨我祖(吴象默)赠少司寇公,暨先考(吴绍诗)尚书谥恭定公,先后营窀穸,并安厝于新茔之右数武。岁丁酉,恭定公(吴绍诗)蒙恩赐祭葬,垣兄弟恪遵定制,建丰碑,树崇坊,以纪国恩,彰前烈,辉煌玮丽,光被泉壤。而郭外祖茔,坊表缺焉,有志未逮,非所以报本始,贻后昆也。

乙巳春,垣由粤西调抚湖北,请假于朝,于新正望后,抵家省墓,以次展谒祖茔,环顾松楸,慨焉动念。爰属弟侄辈,购石鸠工,于墓门建坊三楹,宁取其朴,勿取其华,非惟崇俭去奢,将来遇有剥残,易于修补,庶可垂久远,而示来兹。且使我宗族于春秋会祭之时,仰瞻棹楔,共深水源木本之思,益修孝友敦睦之谊,是则区区建置之意,并有望于后之继起者耳。

于其落成,为志其类末,俾勒之坊石之阴。

乾隆五十年,岁次乙巳仲秋吉旦。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海丰吴氏”第一处家族墓地

在东南关村村外“海丰吴氏”第一处家族墓地,还葬有“海丰吴氏”十二世吴象宽(“海丰吴氏”第一位进士吴自肃三子,“海丰吴氏”第二位进士,湖北黄梅知县,貤赠通奉大大、甘肃布政使)、吴象弼(吴自肃五子,举人,制授修职郎,候选学政),十三世吴绍科(吴象宽长子)、吴绍治(吴象宽次子,廪生)、吴绍恩(吴象宽三子,增监生,分发河南按察司经历,借补宪实县县丞,敕授文林郎)、吴绍忠(吴象弼子,太学生,例赠登仕郎),十四世吴堡(太学生,例赠修职郎)、吴奎(附贡生,直隶试用从九品,敕授登仕郎)、吴壿(太学生,例赠修职郎)、吴基(太学生,候选从九品,例授登仕郎),十五世吴之容(太学生,貤赠修职郎,晋赠孺林郎)、吴之湄(拔贡,候选教谕,例授修职郎)、吴之朴(候选从九品,例授登仕郎)、吴之恒(候选从九品,例授登仕郎),十六世吴熙曾(“海丰吴氏”第四位进士,吴象默玄孙,翰林院编修加三级,充实录馆、国史馆、武英殿纂修官,诰授奉直大夫,五品衔)、吴续曾(增贡生,候选同知,例授奉政大夫)、吴维曾(恩科副贡,河南候补直隶州州判,署陕州州判,敕授征仕郎),十七世吴式芳(河南候补县丞)、吴式韩(附贡生,高唐州训导,随带加二级光禄寺署正,衔署东阿县教谕,敕授儒林郎)、吴式蒪(增贡生,五品衔,云南宾川州吏目)、吴式藩(候选典史)等“海丰吴氏”族人。

漩湾“海丰吴氏”十一世吴永孕等家族墓地遗址,曾出土石马

“寻古览胜”小组张海鹰、陈俊、李兴、刘长明一行四人由东南关“海丰吴氏”第一处家族墓地经幸福河西岸原路返回海丰五路后,乘车沿海丰五路一路向东驶入205国道,再一路向东驶道205国道路北韩家村村口。在村民的指引下,大家才知道,韩家村村西北、大寨河北岸一大片生长着绿油油麦苗的高岗之地便是“海丰吴氏”第二处家族墓地——漩湾。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海丰吴氏”第二处家族墓地遗址

据民国版《无棣县志》之《丛志书•冢墓》载:“河东道参议吴自肃墓,在县东十八里漩湾。”“刑部尚书、谥恭定吴绍诗墓,在漩湾。”“湖北安襄郧荆道吴式敏墓,在漩湾。”这里的“县东十八里”“漩湾”即今韩家村村西北处。

韩家村位于棣丰街道办事处东部,西邻大寨河,北邻205国道。据1994年版《无棣县志》之《建制•村庄》记载,韩家村位于原河沟乡乡政府东南3.5公里,建村年代失考。元代属固安里,村名韩家,后因发大水时村西冲出了一个漩涡,改称漩涡韩家。中华民国以来,仍称韩家。现隶属棣丰街道办事处。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海丰吴氏”第二处家族墓地遗址

古时,帝王陵墓前安设由石人、石兽等石像生,其主要作用是显示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它是皇权仪卫的缩影。墓前安设石像生,开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象不尽相同。清朝时,墓前安设石像生是有明确规定的。《大清律》规定,三品以上官可用石兽六件,五品以上官可用石兽四件,六品以下不准设置石刻。据《清史稿卷九十三•志六十八》记载,公至二品,用石人、望柱暨虎、羊、马各二,三品无石人,四品无石羊,五品无石虎。可见,石象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

“海丰吴氏”科甲连第、高官簪缨,吴象宽、吴熙曾分别为二品衔、五品衔,按《大清律》规定,吴象宽墓地可用石虎、石羊、石马各二尊,吴熙曾墓地可用石羊、石马各二尊。遗憾的是,他们长眠的东南关村外“海丰吴氏”第一座家族墓地至今尚未出土过石像生。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2012年,韩家村村民在取土时发现一大型石马,系“海丰吴氏”祖茔石像生。经测量,该石马长2.50米、宽0.60米、高1.82米,重约4吨,四足直立,双目炯炯。马身上刻有马鞍、马鞯、马蹬、马辔等纹饰,马鞯上一侧刻有单蟒戏珠,另一侧刻有蟒狮嬉戏,祥云图案点缀两侧。马鬃、马尾刻画流畅生动,形态逼真。在出土石马的同时,经详细勘探后,又发现残缺的石人及石羊等石像生,为研究“海丰吴氏”家族文化、古代鲁北地区石雕艺术及墓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按照清朝墓地等级制度规定,五品官以上者死后均有资格在其墓地使用石马。吴永孕、吴自肃、吴绍诗均贵为一品,吴式敏为四品官员。如此,此四人均有资格享用该石马。

“海丰吴氏”第二处家族墓地漩湾由“海丰吴氏”十一世吴自肃择地建造。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月二十三日,时任云南按察使司佥事提督学政的吴自肃被诰授奉直大夫,不久他于韩家卜地营新茔。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海丰吴氏”第二处家族墓地遗址

吴自肃(1630-1712),“海丰吴氏”崛起第一人,“海丰吴氏”第一位进士,吴永孕长子,字克庵,号在公,官至山西河东道布政使司参议加一级、诰封朝议大夫,晋赠荣禄大夫、刑部尚书,官至一品,入祀江西万载、山西河东名宦。吴自肃步入仕途后,能征善战,在中条山曾单骑招安张化金,康熙帝赞其:“真乃忠臣良将也!”

吴自肃父吴永孕(1609-1694),“海丰吴氏”十世,“海丰吴氏”发迹奠基者,字绳甫,号耐翁,明痒生,诰封奉政大夫、云南提学佥事,以嫡曾孙吴绍诗赠荣禄大夫、刑部尚书,贵为一品,彰显于世。吴永孕一生救困扶危,仗义疏财,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做了大量积德行善之事。85岁高龄的吴永孕去世时,乡邻百姓无不悲伤地说,善人亡矣。

吴永孕虽学识渊博,然而每次科举都名落孙山。心灰意懒的他放弃科举仕进念头,在故里一边耕作一边敦促子孙习儒读经。当时,吴永孕家业贫薄,常无隔夜米。可是,这丝毫也阻挡不住他对两个儿子以科举入仕的渴望,并将重振科场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他常对夫人杨氏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孩子们求学读书。

吴自肃年幼时,海丰连年闹饥荒,饿殍遍地,家里仅靠租地种植以维持生计,所以吴永孕只能把吴自肃送到村塾去读书。

吴自肃自幼就有惊人的才气,“生而颖异,就塾日记数千言,甫能文,下笔辄擎长老”。知道家境贫困,所以他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14岁那年,进入私塾学习,先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名贤集》《千字文》《千家诗》等,待学业略有进展后,再学“四书”“五经”等清代科举通行教材,为将来到高一等的学校深造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功底。15岁那年以《成人不自在》为题写了一篇文章,轰动十里八乡。漫卷诗书喜若狂的吴永孕用他那布满老茧的手抚摩着吴自肃的头,欣慰地说:“肃儿,为父虽饱读诗书,可屡试不中。我们‘海丰吴氏’要光宗耀祖,就靠你了!”于是,吴永孕在劳作之余不忘检查指导吴自肃的功课,讲字义、文义、经义,练“对课”(作对联),习写“八股文”,并取出先辈时贤文章不耐其烦地向吴自肃讲解。同时,四处访求名师硕儒,精心教诲。吴自肃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不孝之滥厕儒林,得力于庭训者实多。”后来,吴自肃不辜负他父亲的一片苦心,17岁即补博士弟子员,24岁在学宫月科“三试皆冠军”,25岁以第56名中举人,35岁中进士第21名,殿试二甲第35名,以自己骄人的学习成绩,振兴了吴氏家族。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民国版《无棣县志·人物志·名臣·吴自肃》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4年)九月二十日辰时,吴永孕亡故,吴自肃葬父于“海丰吴氏”家族墓地漩湾。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十七日亥时,吴自肃过世,被葬吴永孕墓旁。“迨我曾祖(吴自肃)以进士起家,仕至河东参议,始葬高祖(吴永孕)封云南提学佥事公,于城东之漩湾,而我曾祖(吴自肃)亦附葬新茔。”(吴垣·《东南关老茔石坊阴记文》)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少司徒王原祈·《朝议大夫山西分守河东道布政使司参议克菴吴公元配诰赠宜人吕氏继配诰封宜人张氏合葬墓志铭(民国《无棣县志·艺文志》

当年,吴永孕墓、吴自肃墓前均有墓表,“封奉政大夫吴永孕墓表,户部左侍郎、新城王士禛撰,在县东十八里。”“少参吴自肃墓表,侍读学士宋衡撰,在县东十八里。”(《无棣县志•丛志•碑表》1925版)

自从吴自肃成为“海丰吴氏”第一个进士后,极大地鼓舞了吴氏家族“以文教兴家、以科举入仕”的热情,吴氏子孙纷纷以吴自肃为榜样,刺股悬梁,奋发读书,以期科举取仕为官,家族兴旺发达。如此,吴氏家族渐渐地步入科场崛起之路,先后出了吴自肃、吴象宽、吴坛、吴熙曾、吴侍曾、吴式敏、吴式群、吴式芬、吴峋等9名进士,号称“进士世家”,并享有“祖孙父子兄弟叔侄进士之家”美誉。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无棣古城吴式芬故居“父子进士厅”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皇帝御赐进士题名碑拓片(海丰吴氏9名进士依次为:吴自肃、吴象宽、吴坛、吴熙曾、吴侍曾、吴式敏、吴式群、吴式芬、吴峋)

吴自肃以嫡孙吴绍诗官,晋赠荣禄大夫、刑部尚书。

吴绍诗(1699-1776年),“海丰吴氏”十三世,“海丰吴氏”重心人物,字二南,号蚁园,诸生,官至江西巡抚、吏部侍郎加尚书衔,诰授荣禄大夫,谕祭葬,位极一品。吴绍诗在刑部累计任职近30年,先后任过主事、郎中、侍郎、尚书等职。在任《大清律例》纂修官时,首创律例《名例》两卷,为《大清律例》奠定了基本框架。吴绍诗为官忠君爱民,多有创举,特别是因在法律方面的造诣和杰出的法学才华受到乾隆帝的器重和恩宠而成为其肱股大臣。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民国版《无棣县志·人物志·名臣·吴绍诗》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崇庆皇太后八旬寿诞,乾隆在北京西郊香山静宜园举办了第二次“三班九老”宴游活动。吴绍诗应乾隆帝之邀,游香山、赏红叶、品御酒、赋诗词,圣恩优渥,备极宠荣。盛会后,吴绍诗在《蚁园自记年谱》中作了详细记载:“辛卯,蚁园年七十三岁。是年,恭逢慈宁八旬大庆,余仰荷圣恩,得列香山九老,赐杖、赐宴,绘图内府,并赐如意、丰貂、文绮、倭缎、朝珠、荷包等物,复蒙皇太后、皇上连次加赏仪物,便蕃备极人臣荣遇。”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十月十七日亥时,吴绍诗病逝。海丰县署在无棣古城南门外迤西处建“吴公祠”,春秋两祭。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大学士于敏中·《诰授荣禄大夫吏部右侍郎加尚书衔赐谥恭定海丰吴公(吴绍诗)墓志铭(民国《无棣县志·艺文志》

文华殿大学士于敏中拜撰《皇清诰授荣禄大夫吏部右侍郎加尚书衔赐谥恭定海丰吴公墓志铭》,详细撰述了吴绍诗之籍贯、生卒、事迹等,字里行间倾注了对老友的悼念和赞颂,其铭曰:

粹然吴公,庆贻前武。

德孚行闻,以御帝所。

举不失亲,自其躬兴。

练达章式,莫之与朋。

翱翔曹郎,逮建旌节。

内外随施,挹而不竭。

蹶也孰起,天子毗之。

往也孰偕,邦刑司之。

哲狱哀鳏,其泽世究。

拜命于廷,父前子后。

帝眷耆硕,恩礼始终。

谓将百龄,何命不融。

有炜褒纶,纳书告第。

丰碑螭首,以风具位。

佳城墨食,原高水清。

我作铭诗,用诏厥声。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三月,乾隆帝谕祭葬,钦命山东分守济东泰武通省驿传道李燕论祭奉吴绍诗灵,赏赐祭品羊五只、酒席十桌、烧纸二万八千张。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乾隆四十二年三月遣山东分守济东泰武通省驿道李燕谕祭原任吏部右侍郎加尚书衔吴绍诗碑文

《谕祭原任吏部右侍郎加尚书衔吴绍诗文》云:

卿列宣勤,引养遂林泉之适;耆年怆逝,徂迁廑朝宁之思。惟奉职罔懈于平时,斯予恤特施夫身后。式昭彝典,用布纶言。

尔吴绍诗,志矢恪恭,材征明练。初由举所,知而入仕,遂得习其事以当官。五听惟谙,列宿著郎官之誉;一麾乃出,剖符膺郡守之荣。观察擢,而吏议旋婴;军台返,而道阶复授。再司陈臬,展其谳狱之长;洊陟总藩,畀以承流之寄。会司寇,资夫熟手,俾贰卿,晋厥新衔。洎开募府于西江,后先四载;爰接班联于北斗,春秋二官。属获谴以因公,乃量能而授职。暂令含香于画省,寻参掌禁于云厅。时阅数寒暑之间,年将跻耄耋而近。香山入会,扶杖而九老欢偕;魏阙陈情,拜章而三齐言返。逮今岁,尚迎銮泰岱;眷成劳,乃加秩尚书。方期更养,夫遐龄讵意,难淹乎寸晷。优饰终而备礼,诹彼司存缅,课绩以抒诚,悼兹人往。

於戏!宣力者,兼中外职,尚有范模;服官者,逾五十年,宜承优渥。灵而弗沫,庶克来歆。

吴绍诗长子吴垣按照康熙皇帝的恩赐,将吴绍诗葬于其曾祖父吴永孕、祖父吴自肃、父吴象默墓旁,于吴绍诗墓前遵定制按一品大员祭葬,辟神道,置石人石兽,建丰碑,树崇坊,“迨我祖赠少司寇公(吴象默)暨先考尚书谥恭定公(吴绍诗),先后营窀穸,并安厝于新茔之右数武。岁丁酉,恭定公(吴绍诗)蒙恩赐祭葬,垣兄弟恪遵定制,建丰碑,树崇坊,以纪国恩,彰前烈,辉煌玮丽,光被泉壤。”(吴垣·《东南关老茔石坊阴记文》)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乾隆四十二年三月赐吏部右侍郎加尚书衔谥恭定吴绍诗碑文

吴绍诗下葬时,乾隆帝钦敕于“海丰吴氏”第二处家族墓地漩湾建碑,据1925版《无棣县志》之《丛志•碑表》载:“赐吏部右侍郎加尚书衔吴绍诗谥恭定碑,乾隆四十二年,在县东十八里。”碑文云:

朕惟:

劳彰久事,悬车而暮景方恬;望谢老成,勒石而遗徽永播。朔扬历,无惭于官守;宜哀荣,具备夫彝章。载锡丝纶,丕光琬琰。

尔原任吏部侍郎加尚书衔吴绍诗,持躬祗慎,奉职恪勤。初由论荐以升朝,果克殚精而莅事。频迁粉署,觇练习于刑章;继建朱幡,奏循良于郡首。迨监司之优擢,吏议俄闻,俾出塞以省愆,军台自效。还其旧秩,旋嘉臬事之陈;展厥长才,遂畀藩宣之寄。明允分猷于右棘,班缀贰卿,抚绥著绩于江西,节临再任。崇阶跻正,趋承则曳履。维勤薄谴,因公量授,而含香夙裕。仍佐简稽于五听,更襄衡鉴于三铨。志黾勉以殊殷,年侵寻其近耄,风标入画,曾叨赐杖偕游,云陛披章,特许投簪自适。昨者东山展义,迎銮欣寿侣之来;因令北斗依光,晋秩慰林栖之愿。谓遐龄之可卜,遽大耋之兴嗟。既轸逝以加笾,乃易名而表碣。谥曰“恭定”,允协平生。

於戏!政懋寅衷,尚忆曩修于行;已猷抒辰,告弥怀成效于安民。爰申考行之褒,用副饰终之典。辉兹幽壤,励尔后昆。

据《山东海丰吴氏世德录》《吴氏族谱》载,葬漩湾的还有“海丰吴氏”十二世吴象默(吴自肃四子、吴绍诗父,廪生,敕封文林郎,晋赠资政大夫、刑部右侍郎,累赠资政大夫、兵部侍郎、广西巡抚续调湖北巡抚,赠司寇),十三世吴绍甲(吴自肃孙,岁贡生,单县训导,敕授登仕郎,貤赠修职郎)、吴绍礼(吴绍诗二弟,举人,明通全乡教谕,例授修职郎,貤赠朝议大夫)、吴绍申(吴绍诗三弟,太学生,赠修职郎、陵县教谕),十四世吴壎(吴绍甲长子,庠生,貤赠修职郎,高密县教谕)、吴墱(吴绍申长子,太学生,候选刑部司狱,例授登仕佐郎),十四世吴之霖(吴對子,太学生),十六世吴扶曾(吴绍诗曾孙,吴之承三子,拔贡,广西百色同知,诰授奉政大夫),十七世吴式敏(吴绍诗玄孙,吴侍曾长子,以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山西正主考,仕至湖北安襄郧荆兵备道,诰授中宪大夫,性敏慧,笔墨异凡,尤工楷法,县志有传)、吴式绪(吴扶曾长子,举人,选授甘肃通谓知县,敕授文林郎)。

徐家庄“海丰吴氏”十四世吴坛等家族墓地遗址,曾出土石望柱石羊及镇墓兽

“寻古览胜”小组一行四人在考察“海丰吴氏”第二处家族墓地漩湾遗址后,驱车至海丰街道办事处徐家村。徐家村村东即是“海丰吴氏”第三处家族墓地遗址——徐家庄,“海丰吴氏”十四世吴坛、十五世吴之勷、十六世吴衍曾、十七世吴式芬、十八世吴重周、十九世吴峋等均葬于此地。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此白菜地曾出土吴式芬手章一枚

据1994年版《无棣县志》之《建制•村庄》记载,徐家村位于无棣镇镇政府(今海丰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3.41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年)徐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以姓氏取村名。

在徐家村村东南角,村民徐增海指着脚下的一片菜地说,这里就是吴式芬家族墓地。他说,笔直的神道一路通北,神道两旁有好几对石人、石兽,当年的神道后来成了群民赶集的好去处。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左四者为徐家村村民徐增海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左四者为徐家村村民徐增海

徐增海自豪地说,2019年3月15日,他在自家地里耕地时发现了一根圆柱壮石柱,表示将该石柱上交,县文物管理所与吴式芬故居工作人员闻讯赶到徐家村,将石柱安全运抵吴式芬故居石刻馆展厅内,并做好了相关的登记,保证了该文物的安全。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2019年3月15日徐增海(左一)在春耕时发现石望柱

经无棣县文物专家初步鉴定,该石柱为吴式芬墓地前所立石望柱之一。经测量,该石望柱重约1吨,望柱通高2.25米,直径0.40米,柱两端为方形,长0.45米、宽0.42米;柱础高0.45米,呈正方形,长0.60米、宽0.60米。该石望柱是用青石雕刻而成,通体浮雕云纹,刀工精良,雕刻精湛,显示着墓主人昔日的尊贵。石望柱本应为一对,可惜仅出土其一。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石望柱运抵无棣古城吴式芬故居

石望柱是石像生的一种,又称望柱、石桩、擎天柱、华标、华表、墓表等,主要置于宫殿前、桥梁两端、建筑大门外,以及陵墓神道前等。

吴式芬墓地在出士石望柱前,曾出土过一尊镇墓兽。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据无棣县文史专家于长銮介绍,早年,徐家村村民刘建华在吴式芬墓地附近耕作时,发现一青石雕刻,经文物主管部门现场考证,认定为吴式芬墓地“镇墓兽”,该镇墓兽统高1.40米,胸围1.60米,底座长0.70米、宽0.49米,造型别致,雕刻精美,形象生动,完整无损,在该县出土文物中尚属首例。吴式芬墓地附近还出土过石像生——石羊。2014年,洼里宋村将早年间从徐家村搬到此村的一尊石羊移交给了该县文物管理局。该石羊四足取卧姿,双目炯炯,为“海丰吴氏”祖茔石像生。

据民国版《无棣县志》之《丛志•碑表》载:“江苏巡抚吴坛墓表,新城曹秀先撰,在县南五里。”又据民国版《无棣县志》之《丛志书•冢墓》载:“江苏巡吴坛墓,在城南五里。”“湖北安襄郧荆兵备道吴之勷墓,在县南五里。”“内阁学士吴式芬墓,在县南五里。”“监察御史吴峋墓,在县南五里。”这里的“县南五里”“城南五里”即今海丰街道办事处徐家村。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该石羊是“海丰吴氏”哪位高官墓地的石像生呢?按照当时墓地等级制度规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死后才有资格在其墓地使用石羊。吴坛,诰授光禄大夫,官至一品;吴坛子吴之勷,晋赠光禄大夫,官至二品;吴之勷嫡孙吴式芬,诰授光禄大夫,官至一品;吴式芬嫡孙吴峋诰授中宪大夫,官至四品。由此推断,该尊石羊或为吴坛或为吴之勷或为吴式芬墓地所有。作为四品官的吴峋是无权拥有石羊的。

吴坛(1724-1780年),“海丰吴氏”第三位进士,吴绍诗次子,字紫庭,历任刑部主事、郎中,江苏按察使、布政使,刑部侍郎,江苏巡抚加二级,诰授光禄大夫。吴坛继承家学父业,对刑名法律颇有研究,乾隆帝对其评价为:“明晰律令,处事条理分明、理智得体”(乾隆语)。吴坛著有《大清律例通考》三十九卷,为清朝法制史“扛鼎”之作。乾隆皇帝评价吴坛:“才本优长,躬能表率;六条秉宪,人瞻列戟。清霜百郡,承流地遍随车;膏雨特颁,庆典诞播徽章。”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民国版《无棣县志·人物志·名臣·吴坛》

吴之勷(1754-1828年),吴坛子,字翊臣,号淦崖,举人,仕至湖北安襄郧荆兵备道,诰授中宪大夫,以其嫡孙吴式芬官晋赠光禄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吴之勷在河北、天津、湖北等地为官四十余载,遵循“君子得舆,民所载也”的民本思想,置奸佞、裁冗员、推廉政,境内气象更新;抓农业、兴水利、办学校,士民安居乐业。咸丰皇帝评价吴之勷:“作室基先,开祥裕后。一经代授,传家泽衍缥缃;再世寖昌,匡国名高黼黻。兴宗兆叶,縻爵阶崇。”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民国版《无棣县志·人物志·名臣·吴之勷》

吴式芬(1796-1856年),“海丰吴氏”第八位进士,吴之勷嫡孙,字子苾,号诵孙,翰林院编修,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浙江学政加三级,诰授光禄大夫,一品衔,赏戴花翎,国史有传,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以及我国封泥的最早发现者和研究者。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民国版《无棣县志·人物志·名臣·吴式芬》

吴峋(1837-1892年),“海丰吴氏”第九位、也是最后一位进士,吴式芬嫡孙,字庾生,号绣峰,官至礼部郎中,掌湖广道监察御史加二级,诰授中宪大夫,四品衔,谥“贞惠”,县志有传。吴峋才华横溢,胆识过人,爱国爱家堪称一代楷模。

2021年3月17日,曾经在徐家村发现石望柱的徐增海在村南田野里发现了一块石碑碑帽,并将该文物无偿上交县文物所。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碑帽出土现场

  碑帽,顾名思义就是在石碑最顶端的碑饰,上面刻有鸟兽,花草,植物等纹饰,一般材质为石料。经测量,此次发现的碑帽高100厘米、长92厘米、厚度为37厘米,保存相较完整,雕工精美,正面雕刻的双龙栩栩如生,中间有“诰命”两个大字,反面亦有雕刻的双龙,中间无字,显示着碑主人昔日的尊贵。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碑帽(阳)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碑帽(阴)

此次出土的碑帽刻有“诰命”字样,说明此碑为诰命碑。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任命当朝官员,授赠给官员家属的荣誉证书。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海丰吴氏功德碑之一“三世荣封”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海丰吴氏功德碑之一“吴坛碑” 

“海丰吴氏”第三处家族墓地遗址怎么会频繁出土文物呢?“海丰吴氏”自清代顺治至光绪,历九朝,计230余年,有仕录考稽者逾百人。据《山东海丰吴氏世德录》载,“海丰吴氏”族人所获皇封诰命多达57道,涉及族人75人(男性38人,女性37人)。其中,与吴式芬有关的诰命、敕命就达10道,分别是:《翰林院庶吉士今授编修加一级吴式芬庶祖母》、《翰林院庶吉士今授编修加一级吴式芬之父母》、《广西右江道署按察使事吴式芬之父母》、《广西右江道署按察使事吴式芬本身妻室》、《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侠吴式芬祖父母》、《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吴式芬之父母》、《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前任浙江学政加三级吴式芬之曾祖父母》、《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前任浙江学政加三级吴式芬之祖父母》、《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前任浙江学政加三级吴式芬之父母》和《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前任浙江学政加三级吴式芬之本身妻室》。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咸丰六年(1856年)八月初九日,诰命《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前任浙江学政加三级吴式芬之本身妻室》全文为: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位隆南省,清严先三礼之司;秩晋春官,德艺重贰卿之选。勤劳克懋,袖锡宜加。

尔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前任浙江学政加三级吴式芬,艺苑鸿才,禁林硕望。早登华贯,久推玉尺之英;副领荣台,雅称冰衡之美。淑民风于清逊,彰国教于休明。特焕殊荣,以昭新渥。兹以覃恩,授尔为光禄大夫,锡之诰命。

於戏!殚夙夜以协恭,茂修天叙;佐中和之雅化,敷奏皇犹。展乃嘉谟,承兹宠奖。

制曰:

职中朝允,籍公忠之佐;德先内助,必资淑慎之仪。载贲丝纶,用光闺阈。

尔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前任浙江学政加三级吴式芬之妻刘氏,闲家维则,秉礼无愆。黾勉同心,退食励自公之节;谋犹克赞,进思抒报国之忱。特沛彝章,俾膺休宠。兹以覃恩,封尔为一品夫人。

於戏!妇顺与臣共同道;义贵有终国章并。家乘偕辉,恩施勿替。式承异渥,益勉令模。

吴式芬曾祖父吴坛、祖父吴之勷、父吴衍曾因其官获赠光禄大夫,曾祖母解氏及韩氏、祖母潘氏、母查氏均诰赠一品夫人。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吴式芬画像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吴式芬清道光乙未科(1835年)殿试卷

吴式芬做官,忠君爱民、清正廉明,有“贤官”之称。鸦片战争爆发后,吴式芬临危受命,坐镇江西南安筹措粮草。他从容不迫,措置裕如,为清廷取得暂时的抗英斗争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大扬了国威。任河南按察使时,奉上谕拨帑银三十万两,赈恤灾黎;任贵州布政使任时,亟筹防剿支度维艰,细加核稽,毫无滥用黎民安堵。吴式芬做学问,艺苑鸿才、禁林硕望,有“硕学通儒”之誉。一生著述颇多,二十卷的《捃古录》按照州县编制目录,共录自商周至元代金石文18128种;三卷九册的《攈古录金文》共考释商周至元代有铭文的钟鼎彝器1329件。此两部金石学名著,对金石文著录之多和诠释之精均超过前人,为清末以来的金石学家所推崇和引证。吴式芬还与陈介祺(吴式芬次子吴重熹之岳父)合撰了我国研究封泥最早的一部专著——《封泥考略》,该书共十卷,收录秦汉官私封泥846枚,并逐枚考释,对研究秦汉官制、地理以及秦汉篆刻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吴式芬故居双虞壶斋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吴式芬故居收藏的双虞壶(仿制品)

激励子孙“读书仕进,道德传世”,是“海丰吴氏”家族成为“名门望族”“科举望族”,乃至“官宦世家”独有的法宝。吴式芬继承并发扬了吴氏家族“崇孺重文,耕读而仕”的传统,引领着吴氏家族一步一步走向了最后的辉煌。吴式芬临终前,告诫子孙:“我无所系恋,故此心常处于泰然,尔辈但读书守分,志存忠厚而已。”吴式芬有两子五孙,这其中,赏戴花翎的有4人,二品官、四品官各2人,三品官、五品官各1人,考取举人3人,进士1人。

“海丰吴氏”家族部分墓地,分散于北关外、西关外、城西张家庄、孟家坟及牛家庄

“海丰吴氏”家族墓地散布于无棣古城周边,除东南关、漩湾、徐家庄三座家族墓地外,在北关外、西关外、城西张家庄、孟家坟及牛王庄亦有其家族墓地,墓主人多为五品以上官员。

无棣县城北关外,葬有“海丰吴氏”十四世吴垣。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民国版《无棣县志·人物志·名臣·吴垣》

吴垣(1719-1786年),吴绍诗长子,字薇次,号树堂,举人,仕至湖北巡抚,诰授资政大夫,二品衔,祭葬。吴垣自幼勤奋好学,年少时跟随父亲宦游各地,习吏治,佐政事,其传记之文严谨有法,骈体之文则笔若惊龙。吴绍诗编纂《大清律例》时,年仅十七岁的吴垣因精通刑名之学担任《大清律例名例》编校,才益练达,出选兵部,特选刑部,出任刑部四川司郎中。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吴绍诗擢升刑部侍郎。按清律,父子不能同部为官,乾隆帝特谕:“吴垣系特调之员,不必回避。”一年后,吴绍诗调任吏部侍郎,吴绍诗次子吴坛继任刑部侍郎,吴垣才为了回避胞弟调入吏部任文选司郎中,但他仍在其父手下做事,这在清代是很少见的现象,可见皇帝对这个法律世家的恩宠。乾隆五十年(1785年),吴垣应邀出席乾隆帝为登基五十年大庆举办的“千叟宴”,皇帝赐酒,赞曰:“汝父当日清正,汝与汝弟皆能办事。”并赐御制诗刻杖、如意、朝珠、朝衣等物共28种,极尽荣宠。吴垣五次升迁,每次升迁乾隆帝都要召见他,寄予厚望,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扬吴垣:“非建牙开府,不足展公才。”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二月十七日戌时,吴垣殁于湖北巡抚任上,谕曰:“湖北巡抚吴垣,自简任封疆以来,操守谨饬,办事奋勉。上年查办灾赈事宜,实心经理。兹闻溘逝,深为轸恻。所有应得恤典,该部查例具奏,赐祭葬如例。”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吴式芬故居家庙

北关外还葬有“海丰吴氏”十五世吴之承(吴垣子,举人,江苏海门直隶同知,诰授奉政大夫,以孙吴式敏官貤赠中宪大夫,四品衔);十六世吴侍曾(吴之承长子,“海丰吴氏”第五位进士,仕至吏部文选司主事加二级,诰授奉政大夫,以子吴式敏官晋赠中宪大夫,四品衔)、吴怡曾(吴之承次子,举人,河南光州、直隶州知州,诰授奉政大夫,五品衔);十七世吴式群(吴怡曾次子,“海丰吴氏”第七位进士,仕至户部主事加二级,诰授奉政大夫,五品衔)。

城西关外,葬有“海丰吴氏”十一世吴自治(吴永孕次子,庠生,以嗣曾孙吴坛官累赠光禄大夫、江苏巡抚加二级,一品衔);十二世吴瑛(吴自治子,举人,内阁中书,以嗣孙吴坛官诰赠光禄大夫、江苏巡抚,二品衔)。

无棣县城西张家庄,葬有“海丰吴氏”十三世吴绍昆(吴象默四子,贡生,浙江富阳知县,敕授文林郎,七品衔)。

孟家坟,在今大孟家村西,葬有“海丰吴氏”十七世吴式训(吴光曾子,举人,直隶新河知县,敕授文林郎,七品衔)。

另外,据《山东海丰吴氏世德录》《吴氏族谱》载,无棣城南赵家庄、齐家庄亦葬有吴之翱、吴之屏等“海丰吴氏”家族部分族人。

吴式芬次子、“海丰吴氏”十八世吴重憙的墓地在何处?《无棣县志》《山东海丰吴氏世德录》《吴氏族谱》均无记载。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吴重憙(1838-1918年)

吴重憙(1838-1918年),字仲饴,号石莲,举人出身,自幼深受父亲的爱国情怀与严谨治学态度的影响,不但成长为晚清匡时救国的名臣,赏戴花翎,诰授光禄大夫,还在金石藏书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刻书家,为“海丰吴氏”家族画上了浓墨重彩的尾声。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慈禧太后御笔赐吴重憙“寿”字

吴重憙任工部郎中时,竭诚秉公,政简而事治。不久,擢河南陈州知府、开封知府、江南江安粮道、福建按察使、江宁布政使、直隶布政使,曾经护理过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吴重憙在任江西巡抚时创办实业,在任河南巡抚时推行自治,强烈抵抗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吴重憙在上海任会办电政大臣期间,收回了中国电报总局,参与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红十字会,在任邮传部侍郎时赎回了京汗铁路的管理权,声誉远播海内外,并流芳千古。

吴重憙一生在宦海漂泊四十余年,饱经起落沉浮,至始至终保持一腔爱国热情,坚决抵制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兴慈善、创实业,开自治、办西学,忧国忧民,为民谋利,为推进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无棣县志•人物•名臣》(民国版)中称他:“历官中外四十余年,不赫赫为名,竭诚秉公,政简而事治,故以谨慎受知遇,典任封疆,官守其法,民安其治。”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民国版《无棣县志·人物志·名臣·吴重憙》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随着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逊位,吴重憙和众多满清遗老遗少们一样退隐津门,闭门谢客,专心致志地藏书、写书、编书、刻书,并乐此不彼。吴重憙的藏书、刻书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对历代典籍、金石等文献的收藏与刊刻;其二,对于吴氏家族先贤遗书的整理与刊刻。

中华民国七年(1918年)六月二十二日未时,吴重憙客死天津,终年八十一岁。

那么,吴重憙是何时回籍入土为安?又长眠于何处?2024年笔者参与编纂《中国红十字会先驱吴重憙》时,查询到与吴重憙同客天津的近代藏书家、校勘学家章钰(1865-1937年,字式之,江苏长洲人)为吴重憙撰写的《海丰吴抚部墓志铭》,墓志铭中写道:“卜于甲戌岁四月二十七日,与陈夫人合葬邑东南乡牛家庄新阡。”

“甲戌”,即1934年。也就是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吴重憙与陈氏(诰封“一品夫人”,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潍县陈官俊孙女,三品卿衔、翰林院编修陈介祺女)合葬于山东无棣县东南乡牛家庄新阡。东南乡牛家庄,即今海丰街道办事处前、后牛村。

无棣:“海丰吴氏”祖茔寻踪

章钰·《海丰吴抚部墓志铭》

章钰《海丰吴抚部墓志铭》其铭曰:

聿有汉殿若灵光,

岿然高峙何堂堂。

翳公德望与颉颃,

痛哉老去遭海桑。

孤梦攀天天茫茫,

一柱难砥枉澜狂。

人间万事付粃糠,

所期世学绵青箱。

贱子奉教逾十霜,

责以镌幽增凄惶。

一生无愧在伦常,

标此七字公能当。

无棣城古鬲津长,

首邱大颐今其偿。

高木世臣于兹藏,

敬告终古毋摧伤。

据周边村民传说,早年间,东南关、徐家庄、漩湾等地的数十座吴氏大墓均神道亭坊,石人石兽,苍松翠柏,春秋祭祀。后来,包括吴重憙墓在内的“海丰吴氏”多处祖茔逐渐被掘被毁,墓前安设的众多石望柱、石人、石马、石狗、石狮、石羊、石猪、石龟等石像生或被毁或被埋,几乎罄尽,现在保存下来的仅是极少部分,昭示着“海丰吴氏”昔日近300年的辉煌。

无棣融媒讯

撰文:张海鹰 陈俊 李兴 刘长明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